岳飞的故事

时间:2025-08-10 09:48:35
岳飞的故事(15篇)

岳飞的故事(15篇)

岳飞的故事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伤。“最近我读了儿童版的《少年岳飞》,知道这首词是《满江红》是南宋爱国将领、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所作。

岳飞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省吃俭用的送他到附近的一所私塾去上学。岳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非常刻苦。没过多久,他的学问就大有进步。读了几年后因为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岳飞只好辍学,到一户地主家里干活去了。虽然农活十分繁重,但他从不放弃学习。白天干完活,晚上就一个人静静的读书写字。有时候通宵不眠。后来岳飞和村子里一位武艺高强的人学习武艺。经过几年的训练,终于成为了一位武艺超群的人。在他二十岁那年,怀着抗击侵略者的壮志,准备从军。临行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的训词。岳飞也时时刻刻记得,要忠于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祖国。岳飞从小不管读书还是习武,都勤奋好学、刻苦用心,终成一代名将。故事让我懂得了以下道理:

首先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都不热爱,那么就算他掌握再多的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我们从小一定要树立爱国爱民的精神,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

岳飞的故事2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12]。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劝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岳飞的故事3

岳飞是南宋的一名爱国将领,他背负着母亲“精忠报国”的刺字率领着岳家军一次次痛击外来侵略者。要了解岳飞,还要从他小时候拜师学艺的故事说起。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那是在—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阵又—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着,小脸涨得通红,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样展翅高飞。

在岳飞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时候,这天早上岳飞爸爸要到镇上去办事,突然黄河发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个张着大嘴的魔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呼啸而来,吞没了—个又—个村庄。当洪水来到岳飞的家门口时,岳飞的妈妈急中生智,抱着岳飞跳进了—个大大的水缸,就这样,洪水就载着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围已经不见了村庄,全是黄黄的洪水。

终于,几天过去了,大水也退去了,岳飞和妈妈也漂到了—个小镇上。岳飞和妈妈便无家可归了,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小镇上安家落户了。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小岳飞的身上,可是小岳习却—点都不怕,因为他是—个非常坚强的孩子。岳飞还非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他常常看书到深夜。岳飞从书 ……此处隐藏10662个字……

宋朝时等级森严,越级上书在当时是非常犯忌的。岳飞当时告黄潜善的告状信,最后居然就落到了黄潜善的手里。但是,黄潜善好像也根本没拿他当根葱,因为觉得这个小官没什么可说的,所以就给他批了几个字,叫做“小臣越职,非所宜言”,意思是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关你的事,所以岳飞被革除官职,开除军籍。

擅自出战

岳飞为自己这次越级上书的冲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史书上说,岳飞那时候的下场是很惨的,落得身无分文,沿街流浪。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报国之志,他后来很快又到了河北抗金前线,投奔了河北招抚使张所。他到张所部队不到一个月,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差点儿被推出辕门斩首。

原因还是因为他冒犯了顶头上司,这次这个顶头上司名叫王彦,也是南宋抗金的一员名将。

岳飞投奔张所之后没多长时间,张所就被撤职了,所以王彦的部队就成为了孤军,岳飞就跟着王彦到处打游击。王彦看见金军势大,所以比较谨慎,不太愿意去接战,岳飞对这件事情很不满意。那时候岳飞才24岁,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将军,他当众指责王彦胆怯,说:“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意思就是你不接战,你就是有投降金军的意思嘛,对不对?那王彦没有理岳飞,结果岳飞大怒,背着王彦,率领自己的所部直接去跟金军交战。

岳飞战果辉煌,他攻占了新乡,擒了金军的千户,还杀死了金军的黑风大王。但是,擅自出战是严重违反军纪的,不出王彦所料,岳飞的轻举妄动招来金军的围攻,而且祸及王彦,王彦的整军被金军打得七零八落。

在这件事情上,岳飞又一次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了代价。

按宋朝军队的军纪,王彦足可以把岳飞杀掉的,但是,他没有杀岳飞,他让岳飞自行前往驻守开封的宗泽那里接受军法处置。

遇到伯乐

岳飞以戴罪之身回到宗泽的东京留守司。这个东京留守司也有纪律检查委员会,人家对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了调查。当时作出的结论是“军中非大将令,副将下辄出号令,及改易族旗军号者,斩”、“背军走者,斩”,按照这个说法的话,岳飞得死两回,所以他们就向宗泽报告,说岳飞应该处斩。

宗泽知道岳飞是一个年轻将领,也非常理解他,脱军出战金军是出于爱国情怀,所以他就接纳了岳飞。但是军令如山,所以还是给他处以降级的处分。

宗泽这就等于给了岳飞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岳飞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所以宗泽很快又把他升回了统制。但是没过几个月,岳飞居然又跟自己的恩师兼伯乐宗泽犯颜相见了。

当时,宗泽给了岳飞一些兵书,是专门研究布阵的,并对他说:“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小将,还可应付,他日为大将,非万全计也。”

宗泽的意思很明确:你是野路子,小打小闹可以,将来要遇到大阵势的话,你还真得要手头有点东西,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行啊。

岳飞却很不服。他拿到阵图,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宗泽就问他阵图看得怎么样了?岳飞认为,这图太死板了,打仗的时候,如果照这个图来打,显然就会失去很多变化的机会。

宗泽是河北兵马元帅府副元帅,而且他是进士出身,年近古稀,德高望重。岳飞是农民出身,只是一个统制,而且什么文凭都没有,年纪才24岁,居然对一个有心栽培自己的上司说这种话,实在是不识好歹,太不给面子了。然而,宗泽却沉默了一会儿说,“尔言是也”。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第一,岳飞确实是大将之才,他24岁的时候对兵法就早有研究,而且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岳飞性格率真,敢想敢说,哪怕面对自己的恩师兼伯乐,他也不稍加掩饰,人龙刚气,迎空扑面而来。

岳飞投奔宗泽不到一年,68岁的宗泽因病去世,去世之前,他没有提到后事怎么安排,而是大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过哪一道河?过黄河;过了黄河是什么地方?是北边;北边是什么地方?是被金军占领的宋朝的沦陷区。

宗泽跟岳飞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他不仅仅从军事上影响了岳飞,也从人格上影响了岳飞。宋人对宗泽有一句非常恳切的评论,叫做“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认为宗泽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岳飞,并且重用岳飞。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

岳飞的故事15

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岳飞遇害后21年,宋孝宗赵慎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以500贯白银寻找岳飞遗体。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为此,宋孝宗特下诏平反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这便是今日杭州西湖畔的“宋岳鄂王墓”。

岳飞被害前,在风波亭中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因为精忠报国而名垂千古。

而隗顺,则因为保存了英烈的尸体也留名青史。

众所周知,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对此,《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传》的记载是:“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幕属于鹏等从坐者六人。”那么,岳飞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千百年来,这一直是一个谜。迄今为止,共有“打死”、“勒死”和“毒死”等说法。

1、被打死

据《说郛》卷二十九《朝野遗记》记载,岳飞之死是“其毙於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拉胁”,就是用钝器打折肋骨,轻的就是打个骨折,不会死;重的就是打折肋骨,刺进心肺,而后致死。由此,“拉胁而殂”就是摧折致死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这是一种保留全尸的刑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实施过。岳飞若是被“拉胁”而死,则死得痛苦万分,一点不亚于千刀万剐。

2、被勒死

《说岳全传》里说,岳飞是被勒死的。千百年来,这一向被视作是小说家言,空无真凭。但20xx年3月间,河南省长葛市发现的一通清代墓碑,上面记载着岳飞是被“勒死”的。具体地说,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岳氏族谱》,在《岳氏族谱》碑上,起首一句是“吾族原汤阴人也”,紧接着是关于岳飞身世、事迹、死因的介绍。上面记载,朝廷连发12道“金牌”令岳飞退兵,岳飞回到南宋都城临安死在狱中。至于死因,其中有“十二月二十九日将王勒死”的字样。岳飞若是被勒死,则不会死得太痛苦。

3、被毒死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岳侯传》言:“侯中毒而死,葬於临安菜园内。”具体地说,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将岳飞的尸体秘密埋葬,20年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隗之子始上告官。悉如所言,时无它珠玉为殡,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既是“尸色如生”,就说明尸体没有全腐烂,这间接证明了中毒而死的假设。岳飞若是被毒死,也不会死得太痛苦。

无论哪种死法,岳飞当时是被留了全尸。而这,也是因为赵构在批准处死岳飞的懿旨上注了“赐死”两个字。

岳飞的尸体能保存下来,还得感谢隗顺(生死年均不祥)。具体地说,岳飞被害后,隗顺冒了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辩识,他把岳飞佩带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临死前,他将此事告诉儿子,并交待说:“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有棘寺(大理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祥见明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

《岳飞的故事(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