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1在这个活动课上,我一开始出示了许多脸谱,使幼儿感到既新奇又趣味,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姓名也利用了故事的形式作了简单的介绍,为学习歌词作了铺垫,之后用儿歌的形式将歌词资料朗诵给幼儿听,并鼓励大家一齐朗诵加深了对歌词的熟悉。之后教师就播放唱段《戏说脸谱》,让小朋友说说与平时唱的歌有什么不一样。活动中的难点唱句进行了模仿练习,经过个别唱,小组唱,团体唱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掌握歌曲。再观看教师地表演,到尝试用声音动作表现歌曲,到最终带上脸谱面具边唱边表演。
活动中虽然幼儿学习的进取性比较高,但对重点唱句的掌握和用适宜的力度演唱每个乐句,用动作表现不一样人物性格方面不是很梦想。活动后我进行了反思,幼儿对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应利用简单的图谱来提示幼儿回忆歌词,让幼儿经过看节奏图谱和听教师的示范演唱学会演唱。
活动中幼儿用动作进行表演,能够从网上下载一些有代表性的京剧图片,鼓励幼儿自我探索模仿;在集中进行创编展示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每位幼儿展示自我的动作。这样,能充分结合幼儿的实际情景,使难点在幼儿的自主学习中得到了把握,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动作,更尊重幼儿,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2幼儿常常见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却又不明白其中的“奥秘”。科学活动《下落百分百》,经过演示、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幼儿对物体下落想象产生兴趣,并对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有初步的认识。
本次活动我是以经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坠落现象,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自制的“轱辘轱辘”教具时,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看到教师手上的物体落到地上,纷纷讨论“教师一松手东西就会落到地上”“教师要把他们捡起来”……看到孩子们有了兴趣,我及时告诉他们物体下落的必然性,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同时在活动中我说到地球把所有的东西都“吸”在身上,有的孩子便问“那为什么飞机和小鸟都能在天上飞呢”,当明白它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离开地面时,孩子们又对热气球产生了兴趣,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热气球,“热气球是靠压力飞起来的吗”“热气球里边的火灭了它就会落下来”“热气球没有被吸住”……看着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便赶紧应孩子们的兴趣简要地说了说热气球,并让他们课后在讨论。
在最终一个环节“美丽下落路”实验中,我先演示给幼儿看一遍。当看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于是让他们自我动手操作,孩子们认真看自我的“路”是怎样下落的,仔细体验操作的乐趣,同时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物体下落的必然性。
本次活动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桌面与地面一团糟,应事先研究周全。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于活动的组织调控本事还应有待提高。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3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柱体。
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
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做些简要分析.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
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而平面的圆则不能。
这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但由于少数幼儿贪玩,不能按要求操作,我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着急,导致这些幼儿对于球体的特征不够明确。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数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4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是一个温馨而风趣的故事,面对换牙,那颗要掉不掉的牙齿,小朋友会像主人公塔比莎一样紧张,为了让牙掉下来,小女孩尝试了各种办法:跳舞、让乌龟拉、在蹦床上蹦,甚至用上了超黏的口香糖等,可牙齿就是不掉下来。当她非常沮丧,觉得牙齿小精灵肯定不会来了,可是,结果真是出人意料……她打了一个喷嚏牙掉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谈话活动引入,有关拔牙方式,从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而激发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在非常认真的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我的一些提问能够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怎么样才能让牙齿快点掉下来?你是怎么做的?”其实,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换牙的时候,牙齿松动,然后拔牙都有了自己的一些体验,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表现出较多的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个孩子说:“拿根线帮助,然后让爸爸妈妈拉掉。”这样的回答是孩子真实的经历过。也有的孩子说:“可以让她吃饭,我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掉的。”也有的孩子说:“可以到医院里面去,请牙医用一个大钳子拔掉,我爸爸就是帮我请了一个牙医拔掉的。”孩子的回答永远围绕着他自己经历的一切,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的氛围非常的积极、热烈。
这次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孩子理解词语的方式。活动开始,我就提出“超级”“顽固”是什么意思?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对于“超级”孩子们都能说出实例讲出大概的意思,可是“顽固”一次他们从没有接触过。我尝试把对这个词的意思作为疑问带入故事中,当故事欣赏到高潮部分时,教师相对引导,孩子们就能深有感触的理解“顽固”一次的意思了。
在语言活动中,不单纯地是记住今天的故事,故事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一些语言的素养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最后环节,我请孩子们分享一下自己
的换牙经历,让孩子们知道换牙是必须经历的事情,不需要害怕或者对它产生恐惧。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5《纲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明白关心和保护自我。眼睛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十分重要。随着此刻的科技发达,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机玩电脑成为了家常便饭,导致眼睛健康的严重受损。同时看书、画画、看电视等一些姿势的不正确,严重影响了眼睛的健康。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眼睛,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保护眼睛的意识和方法,我设计了《我的眼睛》教学活动。
这节课我给大班孩子制定的目标是:
……此处隐藏5356个字……中教师提供玩具让幼儿操作,同时通过猜拳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猜拳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活动过程充满挑战,幼儿跃跃欲试;猜拳过程需要两人的磨合,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幼儿只有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才能逐渐体验到数学的意义。幼儿只有在不断接受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信心,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帮玩具找家人”的游戏任务是让幼儿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当教师问及怎样才能知道气球中的秘密时.幼儿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完成了任务,满足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玩具的活动远没有结束,教师可以在节日里提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玩具让幼儿分类、数数,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玩具,统计不同特征和种类的玩具,并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总之,教师应努力让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将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相
关经验,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袁陈东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13本周我执教了一个语言活动《新奇的世界》,此活动是主题《亮眼看世界》中的一个语言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透过老师的引导,仔细地观察图片,能大胆地透过自己的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节的讲述故事的资料。在以后的观察类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继续以新奇的眼光去认识的一切,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新奇之处。以新奇的眼光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意识地转换角度,借助小老鼠的视觉来感知、体验;二是静心寂虑,调动各种感觉贯注于观察对象。本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凝神想象,并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对于潜力弱或难以安静想象的幼儿,就让他们根据老师讲述中的一个细节进行描述。
整堂课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计划。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最明显的问题是时间太长。
整个活动从头到尾一共上了差不多有40分钟的时间,在活动中,我发此刻最后的一个环节,幼儿已经坐不住了。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此外,在活动资料的设置上也要充分思考到时间问题,合理地安排活动资料。
第二,图片的呈现方式不当。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图片的,而图片的呈现也是有技巧的。我明白了图片的呈现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先出示图片,让幼儿先观察图片,教师再进行讲述,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观察潜力。第二种是教师先进行描述,让幼儿产生想象,之后教师再出示图片。第三种是教师先出示最后一幅图片(如果有多幅图片),让幼儿产生某种疑惑,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展开前面的资料。还有一种是将所有的图片同时展示出来,但在每幅图片上盖上一张纸,教师每讲述一幅就掀开一张,这样做会让幼儿有一种新鲜感。图片呈现的方式所谓是五花八门,除了以上几种,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方式,无论是那种方式都要有条不紊、不浪费时间。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而我在上课时,由于图片比较大,而且一共有四幅,所以当我讲完第一幅后直接把后面的几幅覆盖在上面了。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不当的。指导老师推荐,如果图片实在放不下,不如在第一幅讲述完之后把它拿下来再放第二幅。
三、观察图片是引导还不到位。
在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讲述时,不必拘泥于故事原作,而就应以幼儿的想象为主,结合挂图的画面进行描述。
“看”是天性,如何去“看”,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诸多感觉中,尤为重要的是视觉,因为视觉能够十分直接、十分明了地认识事物,察觉事物之间的差别。每上一堂课都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问题,我相信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必须能够有所提高的。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14在这次阅读活动中,我发现了我班孩子阅读的盲目性大,幼儿常常会把一本图书打开,忽然又翻到书的后面,一会儿又忽然一下翻回书的前面。因此,我采取“师生共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我和孩子一起翻阅图书,边翻看图书边提问讲故事,我讲一页,幼儿翻看一页,让幼儿直接感受画面与故事之间的联系。
阅读的时候,小班幼儿的思维往往受行动的影响,往往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在阅读故事《谁的主意好》的时候,我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想象,说出怎样才能知道小兔在不在家。紧接着我通过提问:“那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小动物想了哪些办法”,这时候,又再一次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观察下一个画面。
注意力不稳定,观察的目的性差。关于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情景体验的方法,让孩子扮演故事《谁的主意好》中的角色,学说故事中小动物说话,在模仿动物说话中,让幼儿说说:“你们觉得谁的主意好”,通过模仿和思考,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小鸡的做法好,小猫、小羊、小鸭的做法不好呢”。在这里,主要是对小动物的做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让孩子明白,使劲捶门不礼貌,用劲踢门会把门踢坏,放开喉咙大声喊不仅喊坏嗓子还会太吵。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15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它们升入大班后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自身的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将九月份的主题活动定为《我长大了》。根据年级课题《大班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有机融合》,所以在区域活中我们老师有意的将主题渗入区域中。
首先在本月区域活动开始前,结合主题《我长大了》,准备了一节及教学设计《小宝长大了》,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了解长大后的小宝和之前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说明小宝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懂的关心家人和朋友,对待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友好。这样让孩子在心理上认识到成长的快乐。在区域活动中,对孩子的指导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感。比如在图书区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关于礼仪、成长的书籍《吉尼长大了》、《能干的我》等,让孩子在书中学习一些成长的故事。接下来在美工区,给孩子们提供刮画用具、画纸等美术用品,让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长大后的自己,孩子们的作品构思奇妙没布局较为合理,也能将自己的作品和主题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画面的布局也能够表达清楚,画面内容的主体性更加明确,每个人的画面内容都不一样,丰富而且思路很独特,但都没有脱离主题。其次在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孩子能够通过动手创作将自己的成长的地方表现出来,能干的自己帮助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孩子则在画上画出自己长大以后最想做的事情,孩子对成长的定义不仅仅只是自己个子长高了,变得更有礼貌了,还在于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同一件事情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这也和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是分不开。
再者,主题性的区域活动对于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也有很多方面的好处,很多活动课可以在区域中进行,大大减少老师的工作量,而且使教学工作变得很有条理性,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了规则意识,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和同伴的沟通也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别的事情,班级常规也越来越好,孩子的各方面提升也比较快。
主题性的活动和区域的结合,区域活动有了规整的目的性,变得更清晰,孩子们的活动热情也很高,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