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六、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对沉浮现象感兴趣,能迁移已有的沉浮经验,积极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猜测。
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人手一份水果(桔子和冬枣),盐。
2、每组擦手毛巾若干,抹布若干。
教室周围摆放玻璃水池若干,搅拌棒若干。
关于沉浮定理的课件。
活动重点与难点:
对沉浮现象感兴趣,能迁移已有的沉浮经验,积极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活动教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选择了这些教学法:
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探索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法、示范法、操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想一想,猜一猜。
教师出示桔子和冬枣,引导幼儿辨认。
师:你们猜,要是把这些水果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幼儿大胆猜测:
幼1:我觉得桔子和冬枣都会在水的下面。
幼2:我觉得桔子会在水的下面,冬枣会在水的上面。
幼3:冬枣那么小,肯定在水的上面,桔子那么大,肯定在水的下面。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在水的上面叫做浮起来,在水的下面叫做沉下去,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个小朋友猜的是对的,好不好?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出示浮起的桔子,请幼儿猜测原因。
师:小朋友看看,孙老师这里有个神奇的桔子,它和冬枣一样能浮在水面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猜测大胆,并说说原因:
幼1:这个桔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了,老师把桔子肉都吃掉了。
幼2:我也觉得这个桔子只有皮,没有肉。
幼3:这个肯定是玩具桔子,很轻很轻,所以浮起来了。
………………师:哈哈,你们都没猜对,这个可是一个真的、很重的桔子哦。老师来告诉你们,秘密呀就藏在老师的手里(手掌摊开,让幼儿观察这个神奇的东西),其实呢,老师在水里放了很多这个神奇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的东西是怎么让桔子浮起来的,好吗?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在清水中不断加盐搅拌,直至桔子浮起来。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在水里加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啊!现在请一个小朋友来尝尝这个水是什么味道的。(咸)是呀,老师在水里加了很多很多的盐,所以桔子才会浮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水里加了盐桔子就会浮起来了呢?
观看课件,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
教师播放课件,使幼儿了解知识点:在水中加盐,使水的浓度变大,浮力就变大,桔子就会浮起来。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就是指能把物体托起来的.力量。
四、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一个在水里加盐,一个用搅拌棒把水搅拌一下,观察什么时候桔子才会浮起来。
五、延伸师: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把本来沉下去的桔子宝宝变得浮起来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浮着冬枣宝宝变得沉在水里面呢?我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明天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怎么样?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认识消防车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消防车的特殊用途。
2、学会仔细观察消防车,并用清楚的语言描述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3、知道消防队员勤学苦练、不怕困难,产生热爱消防队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消防器材(需要它)
2、图片-消防车,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活动过程
一、看课件,引起兴趣。
1、教师:在图片里你看到了什么?消防队员是干什么的?
……此处隐藏2849个字……薄的东西容易飞起来,重的、大的东西不容易飞起来。
3、在活动中相互结合,互助学习,产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羽毛、纸、塑料袋、棉花、石头、积木等玩具若干。
2、硬纸板,扇子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韵律活动:《蝴蝶找花》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轻盈地舞动双臂表演蝴蝶飞舞,最后回到位置上。
师:小蝴蝶扇动翅膀飞呀飞,你还知道哪些会飞的东西?
二、操作活动:什么飞起来了。
1、出示羽毛、纸、棉花、树叶、石头、积木等。
师:桌子上有什么?
师:这些东西也想飞起来了,你能想办法让他们飞起来吗?
2、幼儿初步探索。
师:小朋友4个人一组来做实验,想办法让这些朋友们飞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容易飞起来。
3、通过探讨和交流活动,理解飞起来和飞不起来的原因。
师:刚才在玩的时候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了?
幼:羽毛、棉花、纸、塑料袋等
师: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使它飞起来的?
师:刚才实验当中,哪些东西在你的帮助下不容易飞起来?(幼儿回答)
师: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而有的却不容易飞起来呢?
幼:因为羽毛、棉花、纸很轻,所以能飞起来,石头、积木很重,所以不容易飞起来。
教师
三、再次探索:看谁飞得高。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羽毛、棉花、纸、塑料袋在我们的帮助下容易飞起来,这几位容易飞的朋友呀,都想让自己飞得更高,时间坚持得更久,你们想帮助他们吗?请4位小朋友一组,一起来想办法让它们飞的更高,实验的时候,小朋友可以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工具来操作。(介绍材料)
2、幼儿再次操作。
3、你用的什么方法让他们飞的更高?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四、活动延伸
师:这一些纸宝宝他们想来比赛:看谁飞得更高,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让他们飞得更高吗?
请幼儿说一说。
师:那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去试一试吧!(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活动准备
人手一把不锈钢的勺子。
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目标
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的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一模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活动,让幼儿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效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一环节中幼儿自主操作探究、获取新经验,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不过,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这些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现在就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评析:第一次操作环节,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和表达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好玩吗?这个字读“ao”,这个字读“tu”,它们用来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师手指勺子不同的两个面,教幼儿说出名称。
(评析:汉字的出现,能成为幼儿进一步自主学习的“支架”,有利于孩子梳理经验,更清晰地表达,并在下一环节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探究。)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时一定能说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倒立、变扁、变长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反馈不给予评判,而是让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意见分歧,从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镜子里的你并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现象。人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哈哈镜。
(评析:一切科学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我们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一环节中的提问带有挑战性,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倾听、不断启发,让幼儿在新旧经验的碰撞中领悟其中的奥秘。)
三、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途。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凸出来的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